****** 113年4月4日清明祭祖*****

周義和祖塔 渡台始祖歿後原卜葬於台北三角埔(今之士林),十七世祖佳城原在草山(今之陽明山),十八世祖以下歷代考妣之墳墓則散葬各地,由十九世祖派下七大房分年輪流祭掃,二百年以來歷代考妣先後謝世,散葬各地之墳塋竟有數百之多,七大房輪流祭掃難免遺漏,對先祖有失恭敬,嗣經族中長輩商議再三,廾一世金榜公遂於民國廾三年春創議及提供基地,並由眾房在宗祠後山,興建納骨堂一座,定名為義和塔,落成後將始祖以降歷代宗親遺骸,落葉歸根,奉祀該堂,俾吾祖子孫入堂思敬,過塔興哀,每年尊祖制於春分日舉祭祀,散居各地之族人,毋分遠近,屆時,均耑返原籍,齊集塔前,敬謹行禮,無親疏遠近,長長幼幼,權然有思以相愛,燦然有禮以相接,倫序之正,族誼之篤,生則洽其情,死則致其哀,唯自民國六十三年起,為適應服公職子孫返籍祭祀,族長商決將祭祀由每年春分日改為清明日舉行,此乃順應潮流,非違祖制也。

       民國六十一年廾二世錦鳳公集資修葺,按輩份高低,左昭右穆,增添座位,層層有序,六十四年耀樞為政府開闢高速公路,集資將原有之通道改為水泥階級路面,子孫趨塔行禮須拾級而上,藉以鼓勵步步登高,力爭上游,繼往開來,光宗耀祖,無容復贅也。

       時代進步,環境變遷,自興建高速公路影響義和祖塔,發生龜裂、漏水現象。建設委員會,為恐對先人失敬,經眾議在原塔上方百工尺,廣擴之處,於民國七十二年五月開工,仿照中國北方廟宇而建造新塔,構造一般稱為﹁北式﹂分為二棧,每樓分為九個納骨間,計有十八間,預計可容納四千多矸,占地約一公頃。規模之大可冠全省,座祖塔係一座花園式墓園,氣勢,雄偉極為壯觀,身歷其境自然肅敬。從祖祠旁擴建之道路,車輛能直達園地,沿路設有路標、紀念塔、涼亭等,景色優美,是先人安息之良穴。我宗祠本無公產或基金,經費全靠各房捐地、擲資、出錢出力團結一致而完成。總工程歷時四年於民國七十六年六月三十日(農曆六月五日)峻工、進金、圓塔,落成典禮盛況空前,參與者一千數百人(食一二○桌)。蒙蔣緯國將軍、周應龍先生賜匾,中國電視台新聞實況報導,增加吾族光彩。

      宗祠及義和塔歷次之修葺、擴建所費不貲,均賴族人踴躍輸將,此尊祖敬宗孝悌友愛,實足為後世表率,為爾後之規範。民國三十七年經宗親議決,由七大房各推選宗親代表,組成宗祠管理委員會,負責辦理修繕、祭祀、譜牒登錄、保存以及推行公益等等事務,每四年改選一次,迄今以歷數屆,而歷屆委員均以懷恩報本之心,為宗族效勞,願我列祖列宗在天呵護,後世子孫繼往開來,謹簡略誌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