****** 113年4月4日清明祭祖*****

       周姓:帝嚳後裔,嚳生后稷。至文王邑於周,以國為氏。此說明周姓自周文王為鼻祖。周姓原發自陝西,後移河南。周姓比周文王以邑為姓更早者,有黃帝時大將 周昌,商湯時代有太使周任,此兩人之後代皆以周為姓。分布於汝南、廬江、潯陽、臨川、陳留、沛國、泰山、河南。《除汝南堂號外多為兩人之後裔》周姓源遠流 長,但周姓被外族所混入者亦不少。北魏獻帝次兄普氏,代北賀魯氏,均改周姓,周姓代代有名人,佐漢高祖劉邦得天下,然後又討平呂氏之亂的周勃,其子周亞 夫,討平七國之亂,其功最著,秦末隱居商山之周田先生義。漢高祖欲致之而不從,商山四皓,人所盡知。三國時代吳中神醫周秦,既世稱醫聖之華陀,東吳主將周 瑜,更是家喻戶曉知名人,宋代理學開山始祖之周敦頤,歷史上不朽之人物。周姓遷移閩粵,始於唐末,中原遷蠻方,我國歷史上人口遷移,尤其東晉五胡亂華,唐 末五代之亂與宋室南遷等三次著名大遷徒。漢人南遷乃拓疆土,位避難而居,建家廟立祠堂、供奉祖宗神位,慎終追遠,不忘祖宗之德澤。其後代分衍各地。泉州新 康里地方有周姓與蘇姓同聚一處,當係蘇姓相結公,受貶南遷,憤而致仕。傳至六世以道公被元寇圍剿,流離失散,為避耳目,改為連姓,或從外祖姓,為汝南周 氏,或以號為姓,成功周姓者,由此而來。

      姓氏始於黃帝,至今皆為黃帝子孫中華民族。漢族有姓,兼容各族,五族共和以後,姓氏增加更為顯著,姓氏代表個人血統,又為祖先與本身之光榮,兼屬慎終追遠之源及每個人之根。凡我中華之民,皆炎黃之後代,祖先來自中原,客居閩粵在遷入台灣。

       姓與氏本不相同,古代先有姓而漸為氏所取代。據日知錄所載:「言姓者本於五帝見於春秋‧‧‧‧自戰國以下之人,以氏為姓,而五帝以來之姓忘矣」。說明 中國先有姓再有氏。古代游牧時,以母系社會為主,子女從母姓,至農業社會起,始以男子為中心觀念逐漸形成,於是子女乃從父姓。中國姓氏原本相當單純,後隨 社會歷史的變遷及漸為夷族所冒用與引用,而使姓氏制度複雜。考據夷族引用中國之姓氏制度,應始於黃帝後裔,同居中國域內之其他部落民族,其或許仿行黃帝姓 氏制度,定其姓氏,至元、清入關後,蒙、滿二族之人,更大量改用漢姓,自民國後,五族共和,原有之《百家姓》已演變為《千家姓》矣。

(據周氏大族譜)